新闻中心 /News
yy易游省中运会赛场内外透视中山体育事业厚积薄发
yy易游岐江之畔,青春激荡。当下,广东省第十四届中会正在中山市如火如荼地进行。全省21个地市的青少年运动员齐聚这座博爱之城,围绕12个大项展开激烈角逐。这场青春盛会,不仅是年轻健儿展示风采的舞台,更是一扇观察东道主中山市体育发展脉络与城市活力的窗口。
此次省中运会在中山举办,是博爱之城与青春活力的一次完美交融。中山以精心准备与深厚积淀,为这场青春盛会搭起舞台。为迎接历届规模最大的省中运会,中山市对兴中体育场、中山纪念中学庆龄体育馆、中山市第一中学多功能体育馆等7个场馆进行了高标准升级。赛事创新采用“1+N”办赛模式——由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统筹协调,多所协办学校共同承办。这不仅确保了各赛场及配套达到“中山学校最高标准”,为运动员提供最佳竞技环境,同时保障了场地相对集中,便利各地市队伍参赛组织。从场馆运行、竞赛组织到后勤保障,竞赛委员会多个工作团队紧密协作,为全省21个地市的7748名参与者铺就了顺畅的赛道。
中山搭台,底蕴深厚。作为“亚洲飞人”苏炳添的故乡,以及“全国田径之乡”“全国游泳之乡”、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,中山这片土地从不缺少体育的荣光。中运会开幕式主席台上,“飞人”苏炳添亮相引发全场欢呼,诉说着中山竞技体育的传承yy易游。而在此前巴黎奥运会上,中山籍运动员陈艺文、汪雪儿获两金一铜,实现中山奥运金牌“零的突破”;中山沙溪队连续两年获全国“村BA”总冠军yy易游,草根篮球的热浪席卷全国——从奥运之巅到乡村球场,中山体育的金字塔坚实而宽厚。而在本届省中运会的舞台上,中山同样大显身手——截至7月22日下午,中山代表队已在田径、武术套路、女子50米自由泳、乒乓球、跳水等比赛中累计斩获19枚金牌。
成绩的背后,离不开中山精心构建的“育苗”体系。近年来,中山充分发挥体教融合强大优势,构建贯通培养科学模式yy易游,全面培育体育后备人才。其中,首创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示范校和高水平运动队,实现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体育人才的贯通培养。目前,全市认定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,通过灵活学籍机制,集中体育特长生源,体校教练驻点指导;在16所高中学校布局田径、游泳、足球yy易游、篮球等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,累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800余名,近三年约50位高水平运动员凭借体育特长打通了清华大学yy易游、中山大学、浙江大学等名校入学渠道。科研与后勤保障同样不遗余力,中山以市体校为主阵地,积极开展科研创新,引进新进技术开展康复训练,建立心理、营养、损伤康复、体能训练、生理生化监控“五位一体”体育科研体系,为运动员成绩突破与运动生命延长提供坚实后盾。
除了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连上台阶,中山体教融合的深度实践还结出了令人瞩目的“健康硕果”。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,中山市创新体校与普校协调发展机制,并通过率先在全国建立“云运动”线上平台、校园落实“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”等举措,带动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%跃升至2024年的74.57%,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9%以上。
中山对体育事业的追求,更深深融入城市肌理,化作万千市民触手可及的体育生活。截至2023年数据,遍布中山全市的10888个体育场地,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,总面积达1170万平方米,意味着每位中山人拥有约2.64平方米的运动空间。从市、镇(街道)到村(社区)、自然村,四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已然成型,社区健身苑点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100%全覆盖。更可贵的是,全市公共体育设施100%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敞开怀抱,线分钟健身圈”的便利生活。沙溪“村BA”的草根传奇,正是诞生于这片沃土,亦是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的最佳注脚。
省中运会的赛程终会结束,但中山这座城市对体育的热情、对人才的培养、对全民健康的投入,是其持续散发活力的源泉。赛场上的青春拼搏与遍布城乡的运动身影,共同描绘出中山体育厚积薄发的生动图景。